既然選擇當了媽咪,就要努力挑戰囉,大家加油加油! ============================================================== 當媽咪要戒掉的10件事 |
|
採訪撰文/巫曉嵐 |
|
愛寶貝也愛自己 Don’t do it-1:抽菸 情境:『當菸癮來犯真的很難抗拒,反正寶寶已經出生, 繼續抽菸應該無礙吧?!』 懷孕的媽咪抽菸, 香菸中的尼古丁及一氧化碳會使胎盤的供血量減少, 引發胎兒生長遲滯、體重落後,使早產、流產的機率大增, 並可能導致先天性缺陷(如:免唇、裂顎)發生。 經常吸入二手菸的嬰幼兒,得到氣喘及肺炎的機會相對較高, 成長曲線及智力發展均會受到影響。此外,根據研究統計, 抽菸媽咪所撫育的嬰幼兒,發生猝死症的機率是不抽煙媽咪的兩倍。 以上均顯示媽咪的抽菸行為嚴重危害寶貝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最好能在懷孕前3個月徹底戒除菸癮, 並防止任何可能危害胎兒及嬰幼兒健康的菸害發生。
Don’t do it-2:過度飲酒 情境:『坐月子時吃了很多麻油雞,見寶寶經常熟睡不醒, 有點擔心酒精是否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懷孕的媽咪如果經常或過量飲酒,容易造成「胎兒酒精症候群」, 這是導致胎兒缺陷與發展遲滯的主要原因之一, 會使胎兒產生神經性損傷或畸形,根據統計有7成以上的智障兒童來 自於胎兒酒精症候群。 哺餵母乳的媽咪如果飲用過量酒精,或是食物中的酒精代謝不完全, 寶寶也會因吸吮乳汁而間接攝取酒精成分, 雖不至於有立即性的健康顧慮,但可能使寶寶持續深層睡眠, 最好於食用含酒精食物後4小時再哺餵母乳。 若負責照護寶寶的媽咪經常性酗酒,導致精神上無法擔負起照護者的 責任,等於是將寶寶置在極度不安全的環境中, 甚至有可能影響生命危險,一定要慎防!
Don’t do it-3:將電視當成機器褓姆 情境:『當寶貝專注看電視的時候,我可以趁機做家事、上網, 有時候想要輕鬆一下,也會讓寶貝多看一會兒電視!』 許 多忙碌的父母或長輩,經常讓寶貝超時觀看電視, 甚至是將電視當作機器褓姆,讓寶貝整天守在電視機前。 看電視的時間過長,除了影響視力,更因為減少腦部的主 動刺激,被動地接收聲光訊息,使專注力、分析力、 創造力及活動力大幅下降, 加上大部分的電視節目並非適合兒童收看, 兒童容易因為收看不合宜的節目而產生模 仿現象,出現暴力、無禮的行為模式。 陳永綺醫師建議媽咪應該主動陪伴孩子,以看書、 聽音樂及戶外活動等正面行動引導孩子成長;若必須收看電視, 請務必慎選適合的節目內容,並嚴加控管寶貝收看電視的時間, 每次收看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半小時。
Don’t do it-4:放任寶貝的不正常作息 情境:『雖然時間已晚,但是看到寶貝玩得很起勁, 真不忍心要他立刻上床睡覺!』 當寶寶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還沒有日夜之分, 因此初生時期可能會經歷一段日夜顛倒的混亂作息, 有時寶寶在白天沉睡、夜間卻醒來玩耍, 這樣的狀況常令媽咪感到疲憊不堪,因此從寶寶出生後, 媽咪就要慢慢協助寶寶建立白天與夜晚的觀念。 作 息不正常的寶寶通常有以下狀況:白天睡太多、晚上不易入眠; 爸媽是夜貓子,寶寶跟著作息不固定;爸媽是假日父母, 每到假日作息就混亂。由於睡眠對於寶寶非 常重要,擁有充足的睡眠是成長的最大動力, 白天媽咪應該盡量讓家裡保持明亮,不讓寶寶睡眠過長, 再給予適量的活動讓寶寶消耗體力;夜間則關掉燈光,保持周 遭寧靜或播放輕音樂,讓寶寶養成夜晚到了就要睡覺的生活模式。
Don’t do it-5:過度重視民俗療法 情境:『想讓寶寶的黃疸快退,一定要吃xx草藥!』『 將寶寶的衣服反過來吊掛,保證讓寶寶一覺到天亮!』 養育子女的觀念有時候是一代傳一代, 媽咪們應該經常可以從街坊鄰居及周遭長輩的口中聽到許多傳統媽媽 經,由於老一輩的育兒觀念都是從經年累月的經驗中累積而來, 因為缺乏科學概念,民俗療法普遍都帶有與鬼神相關的神祕色彩! 有些民俗療法追根究柢其實可以歸納出可信的科學概念, 不過仍有許多方法充其量只能發揮心理上的安撫作用, 平時或許可以做為育兒方式的另一種選擇, 但如果是與疾病相關的問題,一定要先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若全然採用民俗療法,很可能因延誤就醫而錯失治療先機!
Don’t do it-6:過度焦慮 情境:『醫師,寶寶身上的小紅疹會不會變成黑色素沉澱?!』『 寶寶的哭聲好大聲,是不是身體有什麼問題?』 現代社會普遍少子化,加上小家庭裡缺乏長輩提供育兒建議, 只要寶寶一出現任何症狀,媽咪立刻手足無措, 在陳永綺醫師的小兒科門診經驗中就常見過度焦慮的媽咪前來求診。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供學習養育、教育方式的管道眾多, 各門各類的育兒書籍,網路上的經驗分享, 都能幫助媽咪吸取更多教養孩子的技巧與知識, 或是直接尋求醫療諮詢, 也可幫助新手媽咪建立正確的寶寶照護觀念, 有助於消除過度焦慮的情緒。
Don’t do it-7:以單方面的喜好為教養準則 情境:『小朋友一定要抱著哄睡!』『未滿2歲的寶貝不能參加團體 活動!』 一提到教養,每個媽咪心中自有一套準則, 這些準則可能是承襲自上一代的教養模式, 可能是師法專家學者的論述,也可能是來自於周遭朋友的經驗傳授。 育兒的方式千百種,妳很可能僅憑個人喜好, 採用被自己所認可的育兒信念,但這些方法並不一定真正適用! 學理與經驗或許可以成為極佳的教養信念, 然而有時候這些觀念仍然存在著盲點, 媽咪必須經常回頭檢視自己的教養觀念是否合宜,隨時修正偏頗的做 法,才能走出教養的迷思!
Don’t do it-8:一味照書養 情境:『書上說6個月大的寶寶每餐至少要喝下200㏄的奶量, 但是我的寶寶經常喝不下這麼多,每次硬逼著他喝, 最後寶寶總是嚎啕大哭!』 大部分哺育第一胎的新手媽咪經常會遇到該不該照書養的問題, 因為從前毫無照顧新生兒的經驗, 很容易將書中所給予的觀念完全套用於寶寶身上, 若能照書養出一個好寶寶的確能幫助新手媽咪更快上手, 但往往實際的育兒情況並不如書中所描述的那麼簡單! 每個寶寶都有與生俱來獨特的氣質與生理發展, 加上可能會有國情與家庭狀況的差異, 因此不見得所有寶寶都能完全適用同一套育兒原則。育兒沒有公式, 媽咪應該從書中蒐集更多地育兒知識, 再依照實際上的親子需求適時變通, 發展出適合自己也適合孩子的方法!
Don’t do it-9:大人的要求=小孩的需求 情境:『寶寶,快把飯吃完。』『媽咪,我吃飽了。』『不行! 你每餐至少要吃完一碗飯!』 為人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自己個人的認知解讀為孩子的需求, 小至吃多少飯、穿幾件衣服,大至學什麼才藝、交什麼朋友, 都有可能出現親子歧見,雖然父母的出發點總是為了孩子好, 但這些要求並非全然符合孩子真正的需求! 雖 然身為父母不可以完全盲目地順從孩子的需求, 然而也不應該將自己的認知、想法以強迫性的方式加諸於孩子身上, 畢竟父母的要求不等於孩子實際上的需求,面對 無法溝通的小小孩應該多加觀察,找出最適合的教養模式, 至於已經能夠思考的大小孩, 更應該透過不斷地協調取得親子間的平衡!
Don’t do it-10:比較孩子間的成長 情境:『為什麼小王家的寶貝才10個月就會走路?』『 一樣都上雙語幼稚園,為什麼我們家寶貝的英文能力似乎比較弱?』 每個孩子不僅長相、個性不同,成長的速度不同, 就連天賦潛力的發展也大不相同,有些孩子體力特別好, 有些孩子語言能力特別強,有些孩子音樂細胞發達, 有些孩子天生就善解人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與特點, 不適合將所有小孩的發展狀況拿來相提並論。 與其做無謂的比較,媽咪不妨成為孩子最強大的後盾, 主動了解孩子的特長,進而引導孩子發展出適性的興趣與專長, 並且積極鼓勵孩子為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而努力。 |
- Oct 04 Mon 2010 16:05
當媽咪要戒掉的10件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